关注三农专注服务
 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农业资讯 » 三农亮点 » 正文

留住乡土文化的“守望者”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12-23  来源:中国网
核心提示:近日,文化评论家何三畏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感慨:中国乡村文人消失了,最简单的帖子都没人能写了。据何先生观察,现在的农村很少能够看到一手漂亮的手书正体字。即使是墓碑,也不是本村人所写,而是由城里制作,用电脑字库书写的。具有乡土灵性的手书正体字,正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。

近日,文化评论家何三畏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感慨:中国乡村文人消失了,最简单的帖子都没人能写了。据何先生观察,现在的农村很少能够看到一手漂亮的手书正体字。即使是墓碑,也不是本村人所写,而是由城里制作,用电脑字库书写的。具有乡土灵性的手书正体字,正被千篇一律的印刷体所取代。

通常,人们能比较清晰地看到乡土社会在物质层面的贫瘠与进步,却少有人能比较直观地判断乡土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状况如何。因为和物质相比,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因素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主观性,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。不过,我们可以通过对乡土文化的生产主体——“乡村文化人”——这一群体的观察间接评判乡土社会精神文化的活跃程度。

乡村文化人这一群体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不断变化,但大体上由如下三种类型构成:一是那些接受过正规教育却因为种种原因“进城失败”的乡村读书人。典型的例子如纪录片《乡村里的中国》中的文艺果农杜深忠,虽一辈子在农村务农,却少有地表现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,爱读书,会书法,喜音乐。从他身上展现出来的是农民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宝贵的自我反思;二是传统民间手艺的继承者。比如剪纸艺术继承者、傩戏继承者、唢呐传承人等。今年五月份热播的电影《百鸟朝凤》讲述的就是唢呐传承人在新时代下的悲欢离歌;三是具有某种原创精神的民间艺术家。他们并非某种固有艺术形式的继承者,而是具有某种开创精神的发明者、创造者。比如中国大陆“自然笔记”的倡导者秦秀英,本是内蒙古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,在儿媳的启发下自学画画,创作出数百篇农事笔记和乡土社会生活笔记,很好地反映了乡土社会精神面貌的变迁。

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浪潮的加速推进,乡土社会日趋瓦解。城市对乡村的冲击不仅表现在地域空间与人口比例上,还表现在文化上。在过去,乡村人农闲时的文化生活较为丰富,扭扭秧歌、拉拉二胡、下下象棋或者看看露天电影等。近些年间,有的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几乎被麻将全盘占据,间接地折射出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乏味与荒芜。乡村文化生活复兴与重建的重任,很大程度上便落在了这些乡村文化人的身上。

植根于乡村厚土中的乡村文化人懂得农民的喜怒哀乐,知晓农民的文化取向,更明晰乡土文化的传播之道,在乡村文明的传承和延伸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。他们往往通过自身传承或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,以最贴近生产生活的方式感染着身边的乡民,潜移默化,绵延流长,促进乡土文化整体上的活跃与繁荣。在乡村日益边缘化的当下,也正是因为这些乡村文化人的坚守,乡土文化的奇异之花才不至于完全凋零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他们无疑是乡土文化的“守望者”。

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,需要格外重视乡村文化人的意义和价值。而何三畏先生在文章中所感慨的,也正是乡村这一代代活的“瑰宝”,已普遍被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的七零八落,乡土社会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形式正面临着断裂的可能。

要想留住乡村文化的“守望者”,必须加强引导,推出更多利好政策。比如有关部门要组织人员调查乡村文化人的现状,建立民间艺人档案;成立乡土文化培训班或相关乡土文艺机构,对乡村文化人从物质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扶植;积极推动乡土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,在保留原有本色特征的前提下推陈出新,根据市场需要开发乡土艺术新的、富有现代意味的表现形式;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人走向市场,帮助他们建立一整套民间艺术品展示和销售机制,在改善其生活条件的同时,扩大乡土文化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等。

文化需要传承,有传承才有未来。留住乡村文化人,还要注意培育乡土文化新力量。培育一批年轻、有见识和创造力的乡村文化人,让新鲜血液融入乡土,让乡土文化更加生动,让乡村生活更加充满内涵和经久不衰的魅力。

 
 
[ 农业资讯搜索 ]  [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农业资讯
点击排行

(c)2014-2016 版权所有 大农网 — 关注三农 [中国农网.cn]

全国统一客服电话:400-615-6886 电话:0539-8789776 邮箱:yihaojituancom@sina.com

备案号:鲁ICP备19026976号


友情链接:  吉梵森工装服饰  上鹤茶业